款约:侗寨的“石头法”
走在侗寨里面,感觉一切井井有条:房屋门窗大开,人们仿佛从不设防;寨子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生态环境十分优美;人们堂前屋后干干净净,生活环境十分静美……
侗家人的这些良好生活习性,和“款”密不可分。
侗族人讲款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关于款的记载。款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组织,也可以理解为各村寨之间的款约。侗族人通过侗款传承民族历史,规范社会秩序,构建了历史上长久的稳定与和谐。
款约相当于地方上的“乡规民约”。公众推举德高望重、熟悉法规的“乡老”担任“款首”后, 以他为首制定款约,款约一旦制定就具有约束效力。每次制定款约后,都要立碑为记。早年侗族鲜有识文断字之人,所立石碑常为“无字碑”;后来有了识字的人,他们便把款约镌刻在石碑上。因此,有人称侗族款约为“石头法”。
据悉,古代这种款约各处大同小异,一般为十二条,即“六阴六阳”:六种罪行处以死刑;六种错误责打罚款。记者在一块石碑上就看到了这样的款约:不得侵占公用用地,违者限令恢复原样,拒者强制拆除,并罚猪肉、米酒、稻谷各一百二十斤;自觉防火防盗,失火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罚猪肉、米酒、稻谷各二百四十斤;盗窃者罚罚猪肉、米酒、稻谷各一百二十斤……2005 年,侗款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多声部民歌——喉路歌, 是不同于侗族大歌的又一种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记者 陈湘清 摄)
侗锦:编织的绝门艺术
挺腰、蹦脚、压手、穿梭、压线……“砰砰砰”的几声,身穿蓝色侗服,缠着头帕的吴念姬花了几分钟才织进一条纱线。原始的织布机上已经织出了一块大约一尺长的素锦(只有两种颜色),但是这已经花了将近10天的时间。吴念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工艺传承人,现在自己开着一家侗锦店,还肩负着把侗锦编织技术发扬光大的任务。在吴念姬的侗锦店里,记者看到很多漂亮的的侗锦成品,有素锦,有彩锦,锦上编织着各式各样的花纹。
侗锦的花纹来自生活,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有花鸟虫鱼,飞鸟彩蝶,有枫竹瓜果,还有男人、女人、小孩,有的骑着马,有的拿着矛,随心所欲,一切取之于天地自然。人们还能从侗锦上看到,侗家信奉的女神“萨天巴”——金斑蜘蛛的形象。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以前,侗家女孩十三四岁就要上织布机,她们必须在嫁到婆家前,织成终生所需的侗锦,如背面、床单、头巾、围裙、裹腿以及未来小孩的小帽、肚兜、背带等等。为了在情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侗家姑娘常以最精美的侗锦作为爱情的信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年青人很少有人学习编织侗锦,美丽的侗锦工艺传承面临着威胁。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了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公司,实施“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侗锦传承战略。而像吴念姬这样的侗锦工艺传承人,为了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辛勤地耕耘着。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美丽的侗锦一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侗锦传承人吴念姬在织侗锦。
侗歌:养心的灵药
侗族人爱唱歌,他们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在侗乡大地,处处流淌着原真纯美的歌声。
在侗寨寨门,侗族阿妹身穿漂亮的侗服,手端酒杯,唱着悠扬的侗歌,欢迎远方而来的客人;在演出舞台,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宛若天籁。它起源于生活生产,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余音绕梁,让人不禁为这原生态的音乐盛宴所惊叹;在合龙宴上,侗家阿哥阿妹唱着祝酒歌来敬酒:“远方的客人啊,欢迎你们来到侗家,侗家没有好菜来招待,仅备自家酿造的米酒一碗,敬请品尝……”
在独岩度假村,70 岁的陆飘带着他的徒弟唱起了喉路歌:“唱支粗歌宽下心,戴朵红花艳阳天,人不宽心快催老,花不当阳沤烂心。”喉路歌流传在通道境内的临口、下乡、菁芜洲、溪口等乡镇,是侗族地区独有的。
因歌中以“喉路”做衬词儿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难得的多声部歌曲,现今流传几百首,内容几乎涉及到侗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唱历史,唱故事,唱道理,唱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喉路歌演唱形式主要为二声部合唱和多声部重唱,一般情况下,二声部为高音部和低声部,高声部主唱,低声部伴唱。各声部交融一体,有分有合,时而主唱者唱词,时而伴唱者唱词,相互穿插,相互照应,听起来你追我赶,很有韵律。
侗族芦笙、琵琶歌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家人在音乐方面给世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