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此时的小区广场一派热闹,踢毽子的、跳舞的、健身的、闲聊的扎着堆。喇叭声在广场周围游走,音量不大,是带着汉味的普通话。与声音一道出现的是一辆缓缓行驶的电动车,开车人戴着眼镜、穿着保安服。不时有居民跟他打招呼:“老柯,出来了?”开车人点头微笑,“哎”一声走远,喇叭声也随之远去,融入夜色之中。
这样的情景,已经陪伴发展社区居民11年。每天晚上8点,只要一听到以“居民同志们”开头的这句话,大家就知道,“更夫”柯立新开始“打更”了。
2001年,柯立新所在的武汉食品公司倒闭,他买断下岗。社区干部看中他细心谨慎,请他当起社区夜间保安,兼职“更夫”。
一身笔挺的保安制服,57岁的老柯面容清瘦,显得很有精神(如上图)。每晚出发“打更”前,他总不忘整整帽子和胸前的编号牌。“什么时候都要注意形象,让居民知道我们是靠得住的。”
11年前刚开始“打更”的时候,设备很简陋:一辆自行车加一个扩音喇叭。“每晚骑着自行车,挨楼挨栋地喊,没几天嗓子就哑了,身上天天要揣着咽喉片。”后来,他试着控制运嗓和音量,才慢慢适应。现在条件改善,有了电动车和录音喇叭,绕着小区的24栋楼房转三圈,只需40分钟,比原来节约了一大半时间。
选择晚上8点开始“打更”,老柯是经过考虑的,“时间太早,很多人还没回家;太晚又怕影响居民休息。”在他的天天提醒下,居民们的警惕性提高了。这些年来,发展社区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盗窃等发案率也明显下降,对此他很有成就感。
相伴11年,社区居民对老柯的“打更”声已是非常熟悉。“一听到就知道到8点了。”55岁的吴金莲说,她把“打更”声当成了“闹钟”;“声音的大小刚刚好,不吵人,听了让人放心,觉得有人在附近守着巡着。”30岁的陶施说;12岁的小姑娘胡伊曼还细声细气学起“居民同志们”的开场白,惹来众人的大笑。
他们之间也发生了不少感人的小故事。一次,15栋居民魏太婆遇到老柯,拉着他感谢道:“昨天晚上我在楼下玩,幸亏听到你的提醒,才想起煤气炉上还烧着水……”
在如今的武汉,像老柯这样的“更夫”,更多存在于一些老社区。那汉味十足的“打更”声,带给居民的是一份夜色中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