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文/图本报记者阮占江
本报通讯员龙百元范向辉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锁好门窗,注意防盗!”千古岳阳楼下有一条古街,叫汴河街。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候,街上便会响起“当!当!咚——!”的竹梆声和铜锣声,伴随阵阵打更声,还有一位穿着明清古装、手提铜锣的老人。
老人名叫李森汉,今年60岁,原是一名渔民,在洞庭湖上漂泊了40多年。自从当地政府出台“渔民上岸政策”后,他开始上岸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并在一次消防宣传活动中加入了消防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消防志愿者,后来被汴河街管理人员“相中”成为专职志愿“更夫”。
湖南岳阳自古就有打更报时的习俗,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这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逐渐消失了。为展现岳阳古街独特的文化底蕴,从2007年开始,汴河街恢复了入夜打更的风俗。如今的汴河街是在原来古街的基础上于2007年新建成的,是目前国内仿古建筑最逼真、设计功能最全、面积最大的一条传统风貌商业街,目前已成为岳阳市风景旅游线路的重要一站。
“当!当!咚——!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锁好门窗,注意防盗!”每天晚上7点,老李手中提着一面锣和一个竹梆,从汴河街南边的瞻岳门巴陵广场出发,敲两声梆,一声锣,吆喝一声,穿过汴河街,一直巡更到岳阳楼广场。他每隔半个小时巡视一遍,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风雨无阻。人多繁忙时段,老李还会加大巡更频率,甚至连续不间断巡逻。夏天的夜晚,老李会一直巡逻到凌晨4点。
“我在这里做了5年生意,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巡更的,心里踏实。”“听到打更声,就有种安全感!”“老李别有韵味的吆喝声,总会提醒我检查自己店内防火防盗是否做到位。”说起老李,街内众多商贩们像事先统一了口径,纷纷高度赞扬。
由于汴河街整个街道四通八达,管理难度大,而响亮急促的警更声,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就能为街边商贩排忧解难,商贩们做起生意自然便安心起来。
老李向记者讲述了打更中的“玄机”:“打更是有规律的,铜锣敲两下就是平安更,提醒商户和游客注意防火防盗。连续急促地敲就是报警更,代表有火情或者其他突发情况。听到报警更,我们的保安和附近的业主就会快速赶到现场,快的几十秒钟,慢的一两分钟也就能赶到。”
有人曾给老李算了一笔账,从瞻岳门到岳阳楼,汴河街街里街外一趟来回巡逻大约1.5公里,平均每晚8小时,最少巡逻16趟,每晚巡逻约24公里,每年8760公里,5年多来不少于4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走了一周。
5年时间来,老李的梆敲坏了36个,铜锣都敲坏了1面。当然,换来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他发现火警5起、门店未落好锁50余起,发现、制止违法人员犯案32起。5年来,整个街区没有发生一起造成较大损失的火灾事故,巡更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恶性治安事件。
如今,李森汉老人的打更不仅成为了汴河街的一道风景,更是繁华汴河街平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