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从书记主任“二人转”到全体党员大合唱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点击:
时间:2012-3-5 10:09:46
“以前我们村是‘谁上台告谁,谁下台谁告’;村书记、主任‘二人转’,普通党员围着看;现在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我们所有党员都有职责义务,全体党员齐参战、大合唱,村风村貌、产业收入都上了大台阶,成了远近有名的先进村。”
2月27日,谈及几年来抚顺持续开展的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辽宁抚顺清原县枸乃甸乡中心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强最深体会。
从2005年起,根据各县乡具体情况,抚顺在全市农村推行了无职党员设
岗定责活动,设立了致富示范、治安维护、移风易俗、卫生监督等8大类岗位。全市651个建制村,28022名农民党员,有上岗能力的19625名,其中16681名党员已经上岗,占应上岗党员总数的85%。
“设岗定责活动,是我们抓农村党建的一个有力抓手。”抚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玉玮说,“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使广大无职党员‘无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为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探索出一条长效机制。”
党员上了岗 “村官”松了绑
多年从事基层组织工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邹玉龙介绍:前几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村书记、主任二人转,无职党员旁边看”的现象在全市农村十分突出,农民党员普遍缺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有的党员认为自己不是村干部,管事会被人笑话,不好意思主动发挥作用;有的想干事,但没有岗位,怕名不正、言不顺;还有的认为管不管事都是一个样,无所谓。“作为老党员,有时咱也想帮着操心管管事。”清原县苟乃甸乡线金厂村60岁的老党员李长青说,“以前没身份、没名分。一管事,有人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就你能’,有顾虑。”
党员靠边站了,群众意见大。“党员不党员,就看两毛钱(农村党费)。”认为他们有的发挥作用还不如普通群众。
针对这种情况,抚顺市委组织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思想政治、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公益事务和监督议政五方面,对全市农村岗位进行了指导性设置。
“我们统一制定了致富示范、治安维护、移风易俗、卫生监督、普法宣传、民主监督、计划生育和护林防火8类岗位。一些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还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其他岗位。”抚顺市委组织部基层组织处处长李劲夫介绍。
在开展设岗定责以前,村里的事务不论大小,全压在了村书记和主任头上。张家长李家短需要村干部调解,上屯种瓜下屯插秧需村干部去指导,村民上访上级检查需要村干部去应对……小事做了一箩筐,可一些大事却没精力打理。“吃水靠肩挑,走路一边飘(中间泥泞),电视不收台,票子赚不来。”不少老百姓心有怨言。
线金厂村是个只有560口人的小山村,藏在深山凹里,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以前忙得不可开交,群众还一肚子意见。”村支书书记王勤双说。
自2007年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以来,全村10多名农民党员履岗尽责,有的担起了科技推广员,有的担起了护林防火员,有的担起了纠纷调解员,有的担起了卫生监督员……村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村里的大事上。几年时间,线金厂村就由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走上了柏油路,村民养鸡、养猪、中药材,几个产业都发展起来了,人均收入翻番。
党员有了岗,思想觉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上岗时的荣誉感逐步转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爱管事、有事管、管好事”的良好局面。设岗定责活动后,村干部松了绑。清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正古介绍:全县188个行政村近80%的村书记、主任,在设岗定责后“松了绑”,忙于破解“六难”(行路难、吃水难、看电视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改善民生的大事。三年来,188个村通油路,576个村屯通自来水,21.5万人从中受益,18.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很欣慰:“党员上了岗,工作有人帮,心里不再慌。”
党员不党员 不在两毛钱
“我打心眼里赞成这个活动,一个是让我觉得党组织拿咱这些普通党员当回事儿,让咱觉得还有用;再一个给村民跑跑腿,有个事干,既活动了筋骨,也挺有成就感的!”这是北三家乡老党员崔克山的心里话。
今年66岁的崔克山是名老党员,在这之前,他颐养天年,哄孙子,打扑克,唠闲嗑。“总觉得一名党员该干点啥,可就是有劲使不上。”2006年,村里设岗定责,他第一个报名并认领了治安维护岗,具体职责是参与邻里纠纷调解,协助村里做好防火防盗等治安保卫工作。上岗以来,他调解纠纷20余起,一起起极易激化的矛盾纠纷都被他化解了。
在清原县,崔克山这样的党员数不胜数。敖家堡乡上岗党员郑有堂,履行科技致富岗后,把自己多年来探索的养猪、栽培中药材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本村的农民,使该村的养猪专业户达到了20余户,种植中草药1000余亩。
40多岁的共产党员于洪军除了自己养殖100多头猪外,还担任着村里的“卫生监督岗”,谁家养殖粪便乱扔,死家禽随处扔,都不允许。“我都挨家劝,把死家禽深埋,不要扔河里。”
记者在于洪军的“履岗记事本”上看到,“今天到散养户家里劝他们不要把死掉的家禽乱扔乱丢。”“每件事情都有记录。”于洪军说。
“组织上给咱定了岗位,明确了责任。可以名正言顺管事了过得充实不说,在全村人面前咱腰板也直了!不少党员说。
“过去是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现在是党员上了岗,事事叫得响!”不少群众感叹。
清原县农村党员上岗尽责后,农村治安状况、民风民俗明显好转。
今年62岁的长兴村党员申长德,在村里负责“移风易俗”岗位。“前几村里居一位老人去世,子女非要土葬,我磨了多少回嘴皮子,终于做通了工作,将老人火葬。”申长德说,“这一两年,类似的事没有了,甚至村里赌博的也基本没了。农闲时,村民拉二胡、唱二人转,全村风气文明健康。”
上岗一大批 合力固根基
“全体党员都参与到农村的各项管理和社会事务、经济发展中,进一步了整合农村党建资源,增强了党员意识,把党员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全部调动了起来。”枸乃甸乡党委书记王贵宾深有感触。
枸乃甸乡建立了对农村党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评选星级党员。让农民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作用发挥出来,让党员看到上岗不上岗不一样,让群众看到党员不党员不一样。把上岗党员情况向各村的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乡财政拿出资金对上岗优秀的党员进行表彰,培养了一大批“不拿工资的村干部”。
抚顺县在“设岗定责”活动中,培养服务型党员。请离退休返乡干部和政治敏锐性强的党员担村里的政策宣传员;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及时掌握各类信息的党员做村上的科技信息员;请年富力强的退伍军人党员当治安巡逻员;请有协调能力、群众威望高的党员做民事调解员;请敢于说话、敢于管事的党员做监督员。
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让抚顺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农民党员由“无职”变“有责”,由“无位”变“有为”,较好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架起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激活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神经节”,成为发展和巩固党的先进性的推进器。
以清原县为例,全县有能力、能上岗的4105名农村党员中有3325名党员上岗,带动全县1732名农村青年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提前上岗,服务群众。这些农民党员和青年团员上岗后,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服务队、调和农村干群矛盾的“缓冲器”、凝聚党组织力量的粘合剂……自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以来,全县共有2302名农村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64名入党积极分子入了党,360人被培养成为村级后备干部,219人成为村组干部。
据悉,作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 抚顺在设岗定责活动中不搞“单打一”,而是把这个活动与“三向培养”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二者培养成村干部)紧密结合。抚顺组织部要求向村组干部方向和致富能手方向培养的“三向培养”对象全部上岗,并将履职情况记入档案,作为对“三向培养”对象考核的依据。考核不称职的,取消培养资格。同时,村党组织还将拟向党员方向培养的“三向培养”对象纳入到活动之中,鼓励他们提前上岗,参与活动。几年来,全市有5000多名致富能手活动在致富示范岗上,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小岗位连着大根基,小事情关系着大事业。虽然上岗党员做得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日积月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形成的就是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最终夯实的就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刘玉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