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热点推荐

阅读新闻

泸州:为人善者平凡中见伟大 一位退休老党员的事业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点击:    时间:2012-2-22 11:31:49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杨威)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他为老百姓办的每一件实事都深深地印刻在大家心里;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在社区他却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小市街道合道街社区,一个个平凡而闪光、亲切又感人的名字深为居民们所熟悉:社区干部称他为好老师,居民群众称他为好书记,热心会员称他为好会长。“为人做善事”的家训,艰苦军旅生涯的历练、41年前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以及多年党务工作经历,让他怀揣着这份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非凡业绩。他,就是小市街道合道街社区“党员和谐协会”会长沈晓友,一名祖籍浙江的外乡人,一名川泸运业老党委书记,一名退休老党员,在他乡执著地坚守着他愿意为之奋斗余生的事业——“党员和谐协会”。

合道街社区地处泸州小市老城区,是回龙湾商贸批发市场的核心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商贸业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众多、鱼龙混杂,社区管理难度较大;企业改制分流,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偷盗、扒窃现象时有发生,治安形势严峻;老城区房屋陈旧,年久失修,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由于旧城开发,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群众怨声载道,信访上访现象尤为突出。加之上一届社区领导班子作风涣散,抓工作抓不到点子上,社区一摊子工作无暇顾及,各种矛盾凸显出来,整个社区工作陷入瘫痪。与此同时,社区许多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退休党员干部却闲置在家、“报效无门”,找不到发挥作用的平台。

作为社区第八支部书记的沈晓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不能给这些党员一个奉献的平台,同时为社区干部松一下绑,多做服务居民之事?他的这一想法刚一提出,便得到了街道党工委和社区新班子的支持,“党员和谐协会”应运而生,会长由成立该协会的提议者、群众威望高、并长期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沈晓友担任。

“党员和谐协会”成立后,沈晓友仿佛又找到了“事业”,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无偿奉献给了“党员和谐协会”。他根据社区存在的问题、群众的需求、党员的建议,为协会的组建牵线搭桥、引领指导,会同协会会员设计了协会章程、组织架构、工作网络、工作内容、运行机制等,为协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对辖区进行二维平面网格划分,以楼栋为单位将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将社区105幢楼合理划分为8个片区,在每个片区成立“党员和谐协会分会”,细化工作对象与责任区域,将服务管理全面下沉,大力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和纠纷调解工作。同时,他亲自制定了协会《章程》、《会员工作职责》、《会员考核标准》、服务联络、社情民意收集、工作例会、会员教育培训等制度,确保了协会的良性运行。

亲人眼中的沈晓友:一位“没有”家庭观念的人

在沈晓友当上“党员和谐协会”会长以前,老伴和沈晓友总是相敬如宾,互相照顾,生活幸福。而自从他当了会长以后,这一切就变了。采访中,他的老伴笑着对我们说,“以前总是他买菜做饭,他会以他江浙人特有的精明和细心把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而现在,我从来不敢让他帮我买东西,他有时出去买菜,一去就是半天,跑出去找他时却发现他在人群中处理群众诉求,买菜的事早忘了”。“对于他当会长一事,我曾经非常反对。你想想,他都60多岁了,干了大半一辈子,既然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况且他还身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我真是担心他的身体”。说起沈晓友担任会长一事,老伴心中仍有怒气。

而现在,贴心的老伴总会笑着接过他手中的菜篮,回家做好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等着拖着一身疲惫回家的沈老。谈到对沈老态度的转变,老伴笑着说,“其实,我也不是不通情理,看着他带领会员为群众的一点点小事奔波忙碌,看着一个个来找他办事的群众满意而归,看着我们的社区越来越和谐,他又仿佛找到了退休后的‘事业’,我也打心眼里为他高兴。现在,既然群众需要他,社区的发展需要他,我也就支持他去当这个会长。”

沈晓友儿子成家后把家安在了成都,由于儿子儿媳工作繁忙,一直强烈要求老两口到成都安享晚年,也顺便照顾正上幼儿园的孙子。可自从沈晓友担起了“党员和谐协会”会长的重任,儿子儿媳的这一要求就被搁置了下来,孙子则由外公外婆带。当我们问及儿子儿媳对此是否有意见时,沈老笑着说,“儿子那里还好说,就是儿媳怨气大得很咧”。沈老告诉我们,儿媳为这件事和自己几次闹的不愉快。其儿媳多次不解的问:“您为党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该休息一下,享享清福了,何必去干那个既无报酬又吃力不讨好的和谐协会呢?为什么就不能帮我们分担一下呢?”沈老却说:“我是一名党员,理所应当为党服务,人老了,心不能老。退休后无事可做心里堵得慌,能多为社区做一点事,尽一点义务,让社区广大党员重新找到事业,这让我很充实,也乐得其所!”

龙年春节期间,儿子儿媳强烈要求老两口到成都一起过节,但考虑到社区节日期间安全形势严峻,隐患较多,沈老放弃了与儿孙团聚的机会,主动承担起了社区安全监督宣传员的责任。从1月16日开始,他忍着腰椎间盘疼痛带领会员,深入社区105个楼院进行摸底排查,进行防火防盗宣传,排查安全隐患9个,并多次召开楼院安全工作定期督查通报会,春节期间,每天都能见到他活跃在社区各楼院的身影。

群众眼中的沈晓友:一位事事让群众满意的“外乡人”

沈晓友常说:“我当这个会长,不为名,不为利,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有41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责任。我们为居民所提供的帮助和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社区的居民来说,却是关系生活的大事,要让‘党员和谐协会’为群众做的每一件事都让群众满意,我们就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社区无大事,细微显真情。“党员和谐协会”成立以后,全面推行“多方调解”、“上下联动”等调解机制,“大事”由社区干部做,“鸡毛蒜皮之事”则由协会承揽,优势互补,让群众享受到了全方位的服务,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有事找沈会长”,已成居民群众的口头禅。

涉及伍复街80号1—5号楼因天然气管道安装引发的纠纷问题、上码头8号楼发生的天然气收费纠纷问题、下合道街31号楼即原宏源商贸有限公司楼顶乱烧废旧品问题、下合道街30号东楼水管爆裂等问题,沈晓友率会员主动介入,现场调解,使问题得以解决、矛盾及时化解、隐患及时排除,成功避免了一次次不稳定事件和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伍复街78号1号楼的居民还就协会人员及时协调解决了天然气管道更换问题而向他送去锦旗表示感谢。这样的感人故事,天天都在合道街社区上演。在沈晓友的带领下,“党员和谐协会”已为居民群众办理好事实事500余件,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26起,其中较大的矛盾纠纷11起,上报各种涉稳安全信息23条次。

其实,这个操着一口浓厚浙江乡音的外乡人,一开始以“党员和谐协会”会长的身份出现在群众面前,为他们解决诉求、调解矛盾纠纷时并不讨好。一方面是因为他那口浓厚的乡音让本地群众根本听不懂,另一方面群众也对这个退休党员能否真正为他们做主心存疑虑。

面对群众的疑虑,沈晓友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冷静下来如何才能更快的融入到群众中去。为了能让社区群众尽快的接受他,在调解群众矛盾、处理群众诉求时,他非常在意讲话时的语速、语气,尽量讲一些社区群众习惯的本地话。同时,针对社区内批发市场内部小矛盾多的现象,沈晓友还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工作法。他说:“对于这些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要热心,要投入感情,认真依靠和发动群众,把小事当成大事办,把群众的事当成事业办,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妥办好。”

为了提高其他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沈晓友利用多年的党务和群众工作经验,亲自撰写培训材料,并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提高会员处理群众问题的能力。自身的努力,加上公道正派的处事方式让沈晓友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社区很多棘手的群众矛盾纠纷也因为沈晓友的出面而得以解决,现在沈晓友已成为了社区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

干部眼中的沈晓友:一位好前辈,好老师

在社区书记彭梅眼中,沈晓友既是前辈,又是老师。说是前辈,沈晓友年龄长于彭梅,是一名老党务书记,多年的党务和群众工作经验让彭梅获益良多。说是老师,沈晓友作为社区党委委员,在彭梅上任时向她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彭梅顺利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他退休不退志的精神也给了她很大的刺激和动力。彭梅对我们说,过去社区有三件工作最难办,一是老居民楼化粪池堵塞问题;二是社区安全问题;三是家庭和谐问题。而现在,在沈晓友的带领下,“党员和谐协会”会员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使得这一大堆邻里杂事得以处理,一大批矛盾纠纷得以化解,上访群众数量急剧下降,社区一班人得以腾出手规划社区发展、扎实开展各项居民服务工作。

彭梅告诉我们,由于协会设在了社区,年龄最长的沈老便成为了社区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那个人。他要撰写培训教案,组织召开会员大会,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在社区会议室的黑板上书写中央、省市区最新的方针政策,还不时亲率会员深入楼院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社区罗主任说,“沈老哪像一个退了休的人,他比我们这些上班的人还忙呢。他不是社区干部,却胜似社区干部。就连3月份浙江老家的房子改造,他还要向彭书记请假呢!”

“沈晓友带领下的‘党员和谐协会’为社区干部松了大绑,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为居民做更多的实事,居民群众得到了更好的服务,自然怨气就少了,矛盾纠纷也少了,以往经常有上访群众到社区大吵大闹的现象也销声匿迹了。”彭梅说道。社区老百姓的小事解决好了就不会演变成大事,居民的大事办好了就不会演变成难事,群众的难事办好了就不会变成烦心事,烦心事没有了,自然社区就和谐了,社区发展的环境也就更好了。自2011年7月“党员和谐协会”成立以来,合道街社区就再也没发生过上访事件,以前“老上访社区”的帽子早已被抛的远远的了。

会员眼中的沈晓友:一个好大哥、好带头人

在会员王远芳眼中,会长沈晓友就是他们的好大哥、好带头人。“其实,我们刚加入协会时也很迷茫,不知道这样一个协会到底要干什么,到底能帮社区、帮群众解决什么问题,就是冲着沈会长在社区的威望加入了这个集体。”会员王远芳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们。但后来,发生在沈晓友身上的一个个事件却让王远芳等会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让她找到了加入这个集体后的荣誉感和满足感。

社区沱江一号院的钟红远一家在运输公司工作,后来因公司改制,钟红远下岗了,家里的收入减少了,矛盾增多了,小两口常常因为小事闹的不可开交,家庭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沈晓友得知此事后,立刻赶往钟家做工作。为了帮助钟家摆脱生活的阴霾,他一方面利用自己是钟红远老领导的身份,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劝导钟红远重树生活信心;另一方面,又回过头来安抚钟的妻子,要他多理解丈夫下岗后的心情。为此,他还积极为钟红远考察再就业门路,并多次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钟红远补贴家用。王远芳说:“现在,钟红远家的日子过好了,家庭也和睦了,他看着沈会长也觉得不好意思。”

宏起桥4号楼的许老太年逾八十,儿子车祸身亡,儿媳也疏于照料,生活比较贫困。沈晓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常自掏腰包为老太买菜买米,并三番五次对其儿媳做思想工作,婆媳关系最终好转。这样的一件件小事,让王远芳等会员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而发生在沈晓友身上的这样的一件件小事还有很多,自“党员和谐协会”成立的一年半以来,沈晓友自己也记不清楚帮助了多少这样的家庭,花费了多少积蓄。而现在,在他的带领下,“党员和谐协会”已由成立之初的10余人,发展壮大到现如今的79人,还有很多党员居民积极分子希望加入这个光荣的集体。在沈晓友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的影响下,像王远芳这样的退休家庭妇女也主动挑起了楼院分会长的重任,不分昼夜的穿梭在社区楼院中,只要群众有需要,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面前,替群众分忧解难。

这就是沈晓友,一个年逾七旬的退休老党员,一个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的社区志愿工作者。而他有的,只有爱心、热心和对和谐社区事业的执著追求。他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抹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他用赤诚的心浇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辛劳的汗水耕耘着一位退休老党员的孜孜追求的事业—让社区更和谐,让群众更幸福。

网站首页  防火防盗逃生网  门窗设计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