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孟连警民关系在短短的不到三年时间里从水火不容走向鱼水相依?是什么原因让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半年时间内两次深入孟连并对警民关系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是什么原因让全市公安机关10县(区)公安局长、108个派出所长齐聚孟连共商共享警民关系建设成功经验?是什么原因让孟连公安队伍成功走出了阴霾,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而这所有的一切,很大程度归功于孟连公安队伍“领头雁”——现任副县长、公安局长杨亚林。全县公安机关民警职工不会忘记,杨亚林为重塑孟连警民鱼水深情,倾注过多少心血?孟连各族群众不会忘记,杨亚林为维护边疆百姓安居乐业,付出过几多艰辛……
杨亚林,男,39岁,中共党员,1989年入伍,1995年担任云南边防总队思茅港边防检查站副连职检查员,1998年转业后在原思茅地区行署公安局禁毒支队工作,2001年任原思茅地区行署公安局装备财务处副处长,2003年任装备财务处处长,2007年至2009年任孟连县公安局政委,2009年7月任孟连县公安局局长。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全县国土面积1893.42平方公里,辖3乡3镇39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总人口13.58万人。“边、少、山、穷、低”是孟连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全县6个乡(镇)有4个乡(镇)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国境线长133.399公里。县内聚居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是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县。
2008年7月19日,孟连发生了震惊全省、影响全国的警民冲突事件,事件虽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指导下得到了妥善处置,但事件的发生却极大地伤害了当地群众感情,损害了党群、干群、警民关系,公安工作一度陷入僵局。2009年7月,杨亚林临危受命,担任孟连县公安局局长。上任伊始,摆在杨亚林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警民关系极度恶化,执法工作举步维艰;民警队伍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社会治安不稳,各类案件频发,群众缺乏安全感,党委政府不满意;各项公安业务工作排名全市靠后等等。而对于杨亚林的走马上任,包括民警在内的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他真的能带领孟连县公安局走出低谷?面对重重困难,面对众人的猜疑,杨亚林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迎难而上,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改变孟连公安形象、重获边疆民心的征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杨亚林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火车头”,又是“螺丝钉”,在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巨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全县警民关系实现了从水火不容到鱼水相依、从剑拔弩张到警民情深的重大转变。
真情捂得冰融雪化
“7·19”事件发生后,孟连警民关系恶化,各项公安工作举步维艰。作为一班之长,杨亚林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扭转局势、打开局面的关键是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难,他亲自挂帅成立警民关系调研组,深入调研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影响警民关系的症结,找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调研,以杨亚林同志为核心的孟连县公安局党委作出了开展为期三年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决定,在全局建立了局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村、民警包组的民情责任区制度,通过采取发放警民联系卡、选聘民情联络员、设立民意信箱和开通民心电话等措施,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新举措、新方法,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换来融冰化雪。
在勐马镇芒海村芒沙组会议室前,竖立着一块显眼的警民公示栏,上面粘贴着挂钩民警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这其中就包括杨亚林自己的照片。在这个傣族寨子里,问起杨亚林的电话,很多群众张口就能说出来,不少群众兜里还揣着一张写着杨亚林联系号码的警民联系卡,碰到人问起就说:杨局长三天两头就到寨子来,提醒我们防火防盗,并帮助我们解决纠纷。我们都有他的联系卡,也时常打电话给他,请求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像芒沙组这样的寨子在全县还有19个,都是群众诉求多样、治安问题复杂的重点村寨,全部由县局党委成员和部门挂钩,三年来,在全局的努力下,这些以往大家眼里的“老大难”村寨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案件及群体性事件。
勐马镇勐啊村是“7·19”事件的发生地,地处边境一线,敌社情复杂,不仅是全县社会治安的重点地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线阵地,同时又是全县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个村子,杨亚林形象的打比方:勐啊村就是孟连县的“肚脐眼”,勐啊伤风着凉,全县也会跟着感冒。为了扭转勐啊社会治安秩序,改善警民关系,杨亚林可谓想尽了方法、挖空了心思。2009年7月,他报请县委政府同意在勐啊成立了警民联系点。杨亚林和联系点的民警们制定了《孟连县公安局勐啊警民联系点工作规范》和“五个一”、“四必熟”、“五必到”、“六必访”等工作制度,总结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情责任区群众工作“七步工作法”(一尊重;二熟悉;三用心;四制度;五勤动;六融入;七到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媒体的普遍关注,被誉为孟连公安群众工作的一大“法宝”。目前,联系点已成为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成为维护稳定的基石,成为服务群众的第一平台,成为展示孟连公安形象的一扇窗口。
三年来,在杨亚林的带领下,全县公安机关累计走访群众8万余人次,投入帮扶资金 55.424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680人,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精诚所至铁树开花
公信乡公信村永红组是个典型的佤族寨子,2007年10月曾发生过群众打伤民警、砸坏警车的暴力抗法事件,群众与民警之间积怨深,特别是部分事件中被处理的群众代表更是对民警恨之入骨,扬言要给民警点颜色看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亚林主动充当与群众沟通的联络员,在“7·19”事件发生后第三天就带领一名民警以探望战友为由深入到永红组走访群众,并开玩笑说:“工作最难做的地方就是最应该去走访调研的地方,就是龙潭虎穴也得去闯一闯。”期间,杨亚林没有少受群众的谩骂和白眼,没有少被群众吐唾沫,但在不懈的坚持中,杨亚林的诚意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随着民警走访群众次数和人数的增多,走访面也从老干部、老党员、困难户扩大到群众代表和被处理过的群众,从与群众说不上话,到与群众交心谈心,逐步打开了群众心扉、解除了警民关系死结。
在走访中,杨亚林得知永红组群众人畜饮水困难、村民们需要走6公里山路挑水吃时,便动员当地群众投工投劳、由公安局出资为他们架设水管、修建水池。刚开始当地群众却称:宁愿背水喝,也不愿意让警察帮忙引水。经多次做工作,群众才勉强同意。2010年3月,由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投资28万元修建饮水工程竣工通水,解决了181户799人的饮水问题。
“就是这些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的事,使我们对公安的看法改变了,现在看见警察,一定要用酒把他们灌醉,才能表达我们的谢意!” 村民岩俄这样说。如今,永红山的佤族群众一见到民警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以本民族的最高礼仪招待警察。
无独有偶,在杨亚林的努力下,公信乡公良村班朵寨的老上访户娜汗,如今已和杨亚林成了朋友,有什么意见建议都主动向他反映。原对公安机关成见很深的“7·19”事件主要参与者岩成、岩依丙所等34余人,也成为当地联防队的骨干,积极配合公安工作。
杨亚林带领民警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艰辛,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委屈,通过一点一滴为民谋福谋利的实际行动,切切实实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里,消除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戒备心理,让警民再次手拉手、心连心。
群众小事心头挂
“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再忙,群众的事情不能忘”,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杨亚林同志接受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访时是这样说的,他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孟连是个边疆少数民族县,民风民俗多样,部分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不会讲汉语,为了让民警与群众交流时进得了门、说的上话,杨亚林在全局民警中开展民风民俗和少数民族语言培训。 在强化民风民俗和民族语言学习的同时,杨亚林还带头带领民警深入责任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教群众唱革命歌曲,播放红色经典电影等,零距离体验群众生产生活。每到一处,杨亚林都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同吃一桌饭、同饮一壶茶、同抽一包烟,围在火塘边和群众拉家常,给群众感觉他就好像是自己兄弟姐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掏出来向他说。
三年时间里,杨亚林跑遍了全县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山林小道中留下了他的足迹,农家小院里回响着他的声音,路边的窝棚里闪现着他的身影,百姓疾苦、群众冷暖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些像东乃村西地、老斑鸠笼、双相村南泥等一些道路崎岖难行、乡镇干部都没有到过的边境一线村民小组,杨亚林也深入到访贫问苦、嘘寒问暖,了解社会治安状况。当地群众遇到难解决的事,就会打电话给杨亚林。在他们看来,找到了杨亚林,就找到了办事的地方。
芒信镇海东村茶地小组是一个拉祜族山寨,地处偏僻,一条小河挡住了群众的出行,群众进出山寨都要趟没膝的深水,雨季失足落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群众的生命安全。杨亚林了解到后,就筹集资金2万余元新建了一座吊桥,方便了群众出行,消除了安全隐患,群众亲切的将此桥称为警民“连心桥”。
勐啊村芒丙小组想组建个象脚鼓队,却因为没有乐器发了愁,便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杨亚林的电话求助。杨亚林二话没说便应了下来,不到一个礼拜时间,筹集到3万元购买了20只象脚鼓和30套表演服,与芒丙小组共同组建了警民象脚鼓队。逢年过节,傣族群众与民警一起敲起象脚鼓、跳起傣族嘎光舞,警民共乐一家亲。
娜允镇洪安村帕地小组地处山区,耕地多为山地,土地贫瘠,粮食作物收成不好,杨亚林了解到后,便协调联系县农技中心他们争取到10万元的玉米高产稳产科技实验项目……
这样的例子在孟连还有很多,比如为群众建桥修路、指导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抢险救灾等等……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做到了群众的心里,赢得了群众的敬爱。
正因为杨亚林心里装着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使他受到群众的真心爱戴,成为群众城里的“亲戚”。逢年过节,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自发提着自酿的水酒和粑粑来看望他。碰到这种时候,他都会婉言谢绝,实在无法推脱的,他就自己掏腰包塞给群众一两百块钱,生怕他们吃半点亏、受丁点委屈。
长期的群众工作经历,杨亚林养成了“三不忘记”的好习惯:民情联系“亲戚户”的家庭成员姓名、职业和困难情况不忘记,群众红白喜事的邀请不忘记,答应帮助群众解决的大小事情不忘记。“亲戚”太多,怕记不住,就用笔记、反复记;邀请太多,实在参加不了,就派其他同志参加,还一定得打个电话致歉;答应的事,无论办得了办不了,都要亲自跟群众说一声。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孟连县公安局全局民警个个成了“群众通”,警民鱼水深情源源不断,“警爱民,民拥警,警为民,民助警”的新型和谐警民关系越筑越牢。
杨亚林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认可,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赞许。孟连村村寨寨到处都能看到警民“一家亲”的和谐景象,民警成了乡亲们大事小事都要商量,逢年过节、生日婚宴必请的“亲人”。2011年,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先后两次到孟连实地调研,对孟连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杨亚林把赤胆忠心献给了孟连这片美丽的边地,用侠骨柔情捂热了孟连各族人民的心扉,但在他心里,仍就有这样一个理想,继续在平凡的警察岗位上,以泥土的品质和胸襟,牢记宗旨,永葆本色,继续把对党忠诚、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对法律忠诚化作边疆群众千家欢乐万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