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热点推荐

阅读新闻

红山顶上的“防火先锋”(图)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点击:    时间:2011-11-30 14:31:10
图为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官兵在重温入党誓言。 肖萱 摄
图为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官兵在重温入党誓言。 肖萱 摄

  本报记者 崔士鑫 张晓明 杨正林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平常事足以体现我们和谐社会最高尚的风格。党的教育,在我们心里开出了多少最芬芳的共产主义鲜花?你数不清!这种思想使人们创造了多少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奇迹?你数不清!但是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事情,却每天都在你的身边发生。现在,就让我们讲一件给你听……

  在雪域高原的圣城拉萨,海拔3765米的红山之巅,矗立着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这座凝结着藏族人民智慧又见证着藏汉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以其巍峨的雄姿,多如繁星的佛教典藏和文物古籍,成为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布达拉宫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历史的沉淀,也印刻着千百年来广大佛教信众的虔诚与信仰。

  在这里常年驻守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她就是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担负着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创造了“27年未发生一起火灾”的骄人业绩。

  这是铸就忠诚的27年:27年来,大队官兵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模范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用实际行动承担起“防火先锋”的神圣职责,牢牢筑起布达拉宫坚实的“防火墙”。

  这是艰苦奋斗的27年:27年来,大队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怕流血与流汗、不计荣辱与得失、不求鲜花与勋章,用无私奉献树立起“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民族团结、攻坚克难”的丰碑。

  这是创造辉煌的27年:27年来,消防大队先后17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3次,276人次立功受奖,先后荣获“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公安消防部队优秀基层单位”、“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文物保护特别奖”等荣誉……

  27年,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一茬茬消防官兵,用真心守护布达拉宫,用真情保护一方安宁,用真爱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奉献之歌……

  每名官兵就是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27年来,布宫消防大队官兵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布达拉宫火灾防控制度、执勤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走出了一条成功防火之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布达拉宫的金顶时,驻守在这里的消防官兵们便开始了他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

  火灾是布达拉宫最大的危害。布达拉宫为土木石结构,有房屋2000余间,结构极其复杂;内有500余盏酥油灯芯、101个香炉、82个生活用火点,致灾因素多;大量采用斗拱、椽子木、白马草等可燃材料,建筑耐火等级较低;大量使用哈达、幔帐等可燃织物装饰,大量存放唐卡、经书等珍贵文物,火灾荷载极大。

  为了加强火灾防控,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官兵积极探索、克难创新,按照“人防为主、技防为辅,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范布达拉宫防火工作制度,严格建立防火执勤制度。

  驻守在布达拉宫上的消防班每15天轮换一次,执勤官兵在这15天里没有特殊情况不能下山。

  每天早晨8时,大队官兵就开始了每天的例行防火巡逻检查。在巡查检查过程中,每名官兵都时刻绷紧每一根神经,凭着平时练就的“火眼金睛”,搜寻着每一处细节,决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每天开宫期间,官兵们对宫内的酥油灯、焚香炉、照明灯具、电源线路等实行专人监护、严防死守;闭宫前,都要对用火、用电和防盗情况进行“查库”,仔细检查各殿堂、库房的酥油灯是否熄灭、电气开关是否断开、消防器材是否完好到位、消防通道是否通畅等。

  布达拉宫内部通道错综曲折、楼梯狭窄、房屋众多、落差115米,大队官兵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10多个小时的防火巡查,爬楼梯、穿回廊、绕小道、钻房间、查器材、登金顶,每天上上下下、反反复复,一干就是27年,官兵们巡查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4圈多。

  灯香师坚才感叹地说:“消防官兵们真是太辛苦了!酥油灯芯要一根一根取出,香灰要用手触摸确认熄灭;遇到雨天、雪天,还要沿着宫中主要电气线路巡查;工作细致到不放过每一根灯芯、每一截香头。长年累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天天都是一身汗、一身灰。”

  改变旧俗,排除明火隐患,是布达拉宫消防大队采取的又一项重要措施。

  在西藏,信教群众手持点燃的酥油灯朝佛是延续了上千年的宗教习俗,布达拉宫是朝佛群众最为集中的地方,手持酥油灯现象尤为突出。每一盏流动的酥油灯就是一个流动的火源,为最大限度降低火灾危险性,官兵们从殿堂里的灯香师开始,耐心细致地做僧人和信教群众的工作。他们细心地收集布达拉宫壁画和一些经书中关于寺庙防火重要性的内容,从更好地维护文物建筑的安全角度,有理有据地进行深入宣讲。通过不懈努力,僧人和信教群众逐渐接受了新的观念。现在,手持酥油灯朝佛的习俗已经消除了。

  同时,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集中供奉百、千、万盏酥油灯也是传统的宗教习俗,当成千上万盏酥油灯在殿堂内集中摆放时,殿堂上方会集聚大量热量,长期下来,会导致木梁、唐卡、帷幔等可燃易燃物碳化引发火灾。对此,大队从“多为信教群众考虑、多为信教群众服务、多与信教群众沟通”的工作理念出发,将殿堂内供奉的酥油灯集中摆放,设立在殿堂外的“酥油灯千供房”,既顺应了宗教传统又保证了消防安全,更得到了广大僧人和信教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这一做法已推广到全区的主要寺庙。

  为了减少明火,大队官兵还和布达拉宫管理处一起,将僧舍做饭的电炉改为电磁炉,并将食堂移到山下,消除了生活用电用火的隐患。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琼达说:“在布达拉宫,每名消防官兵就是一道坚实的"防火墙"。27年来,官兵们不断创新防控方法,加大巡查执勤力度,使布达拉宫27年没发生一起火灾事故,他们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一个探测器就是一双明亮的“智慧眼”

  27年来,从最初用消防泵灭火到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从单一的“人防”到“人防技防相结合”,不断增加防火科技含量,推动了布达拉宫消防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984年6月17日23时左右,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发生火灾,刹那间,浓烟四起、火星飞溅,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半个拉萨城……

  现任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琼达,当时还是拉萨消防队的一名队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至今感到后怕……

  晚上11时55分,琼达和同事们突然接到报警电话,说布达拉宫失火了。大家立即紧张起来,因为当时的消防队只有3辆解放牌汽车,布达拉宫也只有1具泡沫灭火器,仅有的1台消防泵也因管道断裂而无法抽水。

  万般无奈之下,消防队员们和闻讯赶来的党政干部、军警、群众从红山下打水,一桶桶地往山上传水灭火……

  在数千军民的艰难扑救下,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将大火扑灭。但一部稀世经卷《丹珠尔》近半被烧,大量文物毁于一旦。为修复经书,10多位藏文书法家耗时4年、用黄金等9种名贵材料炼制汁液,补写了约两万张经文。几十名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才使强巴佛殿恢复原貌。

  火灾次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急决定组建消防班进驻布达拉宫,担负起保卫布达拉宫的重要任务。

  进驻后,消防官兵们来不及安置铺位,便分组爬上爬下,里里外外地对整个布达拉宫细致排查。检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布达拉宫无专职消防人员,自防自救能力差;无消防自动灭火设施;消火栓系统不完备,供水延迟达12分钟,且供水量不足……

  通过官兵和管理处的不懈努力,消防柜、灭火器、水枪等专业设施陆续配置齐全;上万米的电线都穿上“绝缘衣”;在重要佛殿、文物仓库,还装上了全天候电子监控系统。

  渐渐地,消防器材开始在布达拉宫防火中得到普遍运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布达拉宫防火也从单一的“人防”转变到开始重视“技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后的防火设备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防火工作需求,科技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布达拉宫两次维修期间,为了提升防火科技含量,在公安部消防局和国内相关消防研究所的帮助下,消防大队积极开展了布达拉宫火灾危险性分析、阻燃技术应用、灭火装置、报警系统灵敏度等系列课题实验,探索出了在高海拔、低气压、低氧量环境下条件改造方案,并付诸实施。

  目前,布达拉宫内已安装探测器、按钮、模块1524个;敷设线型感温光纤8710米;加装吸气火灾探测系统控制器16台,空气采样管线2500米;增设视频火灾探测器86台;架设区域广播137个、报警电话21部。

  消防大队副大队长罗桑念扎介绍说,现在的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可靠性能高,融合了多种先进的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形成了多种报警产品优势互补,点、线、面结合的复合探测网。

  每天早晨,大队防火参谋都要提着监督器材检测箱进行抽查。这套价值8万元的监测器是一种智能型光电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能快捷、准确地检测出烟雾浓度和温度高低,做出是否给出报警信号的决策,再将此报警信号以探测总线通信方式传送给火灾报警控制器。

  “现在布达拉宫22个开放的宫殿里都安装了感温、感烟报警器等完备的防火预警系统,这个高科技的探测器帮了我的大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队防火参谋索娜白珍如是说。

  有了高科技的器材,会用才能发挥作用。每进一个防火设备,大队都要先在总队实验室进行实验,成功后才在布达拉宫安装。大队官兵们除了在操课时间抓好对消防器材装备的熟悉使用,还坚持利用休息时间钻研各种器材装备的性能、保养要点及技巧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器材装备,保证了所有装备处于最佳状态。

  布达拉宫消防大队队长旦增欧珠说,近些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布宫消防设施建设,去年投入了180多万元,而“十一五”期间,消防安全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现在,大队10名干部每人都配备了电脑,防火队员配了5台手提电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说,布达拉宫消防工作正朝着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布达拉宫消防也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一份守护就是一个薪火相传的“传家宝”

  27年来,大队官兵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守住了清贫、耐住了寂寞、抗住了诱惑、保住了平安,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传家宝”。

  从大队营房向外望去,就是车流如织、繁华似锦的布达拉宫广场。27年来,大队官兵们不为五彩霓虹所惑、不为金银财物所诱、不为荣辱得失所动,坚持发扬“老西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日夜坚守在平凡的执勤岗位,以无私奉献为荣耀、视布达拉宫平安为生命,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建队初期,消防班10名官兵就驻守在布达拉宫的德央厦,住的是土坯房,墙面抹灰大面积脱落;夏季屋顶漏雨,屋内常是湿漉漉的;到了冬季,强风裹着沙土从窗户缝往屋里钻,官兵们身上落满了“阿嘎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而官兵们在宫内一住就是几个月。时至今日,官兵们为保障安全,冬天坚持不生火,不用电热毯,不用电器取暖。消防班卫生员杨海说,由于常年见不到阳光,现在,关节炎、风湿病已成了官兵们的“职业病”。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艰苦的环境不但没有吓倒大队官兵,反而激发了他们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苦练过硬本领的昂扬斗志

  为了提高官兵的体能素质,打造高原铁军,大队坚持从实战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施训,巧妙利用布达拉宫的台阶和陡坡,有针对性地开展长跑、登山等体能训练。在高原,普通人稍一活动,就会感到心跳缺氧、头晕脑胀,大队官兵却能在短短5分钟内,从山脚下跑到德央厦。

  布达拉宫历经多次维修、改造,内部道路极其复杂,游客入内,如进迷宫,辨不清东南西北,官兵们却在迷宫一样的宫殿里,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无论什么地方出现险情,他们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予以排除。

  27年来,大队官兵不争鲜花与勋章,只为布达拉宫的安宁;不争个人荣辱得失,只为在每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一名消防战士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在原大队长洛泽登这位曾两次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的康巴汉子心中,一直隐藏着对家中亲人的一份愧疚。2001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庆期间,执勤战备任务繁重。这时,他一连接到了几封“父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尽管心急如焚,却只能悄悄擦掉眼泪,继续坚守在岗位上……

  龙科,布达拉宫中队指导员,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当天,他同战友们一直坚守在执勤第一线。也就在那天深夜,他的奶奶因病去世。作为从小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孙子,龙科和奶奶感情极深,但是因为执勤备战,他却未能在奶奶病榻前尽孝,未能去医院送奶奶最后一程,未能给奶奶坟前洒上一捧新土……他只能将所有的悲痛深深埋藏在心底,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名身负重任的消防兵!

  战士扎西顿珠,在今年3月的一天执勤时,一直拉肚子,拉得都直不起腰,只能靠墙支撑,但他却没吭一声,坚持了一整天。

  为了集中精力工作,大队官兵宿舍至今没有接有线电视。因循佛门静规,活动只有在宿舍比赛掰手腕,娱乐只是下象棋。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恪尽职守的消防官兵,有了这样一个默默奉献的光荣集体,正是因为他们日日夜夜的坚守,布达拉宫广场的夜景才会如此绚丽多彩、宁静祥和!

  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教导员褚兴旺说,自2008年拉萨“3·14”事件以来,由于维稳任务需要,大队官兵一直坚守岗位,有31名官兵主动放弃休假,2名官兵将婚期几次延后,12名官兵家中遭受地震无暇顾及,3名官兵亲人病故未能返家吊唁……

  一个个数字,呈现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消防事业的热爱!那一份对布达拉宫的忠诚守护,就像一个薪火相传的“传家宝”,会被布达拉宫消防官兵们一直传下去,永远闪耀在红山顶上,闪耀在西藏人民心中……

网站首页  防火防盗逃生网  门窗设计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后台